在济宁乃至全国的教育文化界,骆承烈教授的名字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照亮了无数后学的心灵之路。这位年近九旬的教育家,以其长达45年的高校教书育人生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儒学研究的用力之巨、浸时之长、成就之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尊敬。那种时不我待、笔耕不辍的精神激励着后学。
今年教师节前夕,市教育家协会为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一面旌旗,特选出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进行走访慰问。2024年9月5日,我们一行9人驱车百里,前往曲阜师范大学家属院骆教授家中看望。见到骆教授时,才得知他两月前不慎摔伤,好在经过精心调养,现已恢复良好,精神矍铄,风采依旧。交流中,骆教授侃侃而谈,分享了自己从教的难忘经历,并现场书写了“世界上最光辉的事业——教师”这句充满力量与温情的话语。他的笔触遒劲有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崇高礼赞和对青年教育工作者的鼓励与期望。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骆教授的书桌上堆满了书籍与手稿,透露着又将有一部皇皇巨著即将问世。这种年近九十却不辞辛劳、矢志不渝的韧劲,以及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的无私奉献,令在场所有人动容。
言传身教 师者楷模
自1956年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骆教授便踏上了曲阜师范大学的讲台。从那一刻起,他便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倾注在了这片教育热土上。从助教到教授、硕士生导师,作为教育战线的坚定守护者,骆教授始终站在教书育人的最前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在骆教授的悉心栽培下,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茁壮成长,他们带着从骆教授那里汲取的智慧与力量,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骆教授深知,作为教育战线的坚定守护者,他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为学生树立榜样。因此,他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确保自己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最前沿、最优质的教育。2015年,骆教授因其在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中国教育学会授予的教育界最高奖项——“烛光奖”。在接受采访时,他深情地说:“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自己的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学习,教育了自己;学生们攻关创新取得积极成果,教育了自己;学生们在各方面体现优良品德也教育了自己。当学生们对我表示感谢时,我从来回答四个字‘教学相长’。因为我是教别人的老师,我就应该严以律己,各方面做出榜样。因为我的任务是教别人,我就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我家六口成人,五个教师。我们在家中经常谈到的是怎样更有效地教育学生及自己的师表作用。”
深耕儒学 典传千秋
骆教授的研究领域广泛且深入,他的学术贡献涵盖了历史、考古、文学、教育和艺术等多个学科,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对儒家文化及孔子研究的深厚情感与不懈追求。这份热爱与执着,是他最鲜明的标签,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常自喻为“孔子研究的寒暑表”,笑称自己是“老孔家的长工”,一生都在不辞辛劳地为中华传统文化和孔子儒学的传承与弘扬而奔忙不息。 6岁那年,骆教授收藏了第一张孔子像,从此乐此不疲。在搜集收藏孔子像的过程中,他深得孔子七十五代后裔、老摄影家孔祥民的帮助,至1997年6月,便已收集到孔子像实物1919种,写成卡片2492张。这些孔子像的质地有木雕、石雕、贝雕、瓷塑、泥塑、刻瓷、铜铸、丝织、绘画、印刷、剧照等多种形式,制作时间从汉代至现代,跨越2000年,地域则包括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欧美等;孔子的形象有幼年、少年、青年、壮年以及晚年各个时期,样式则有帝王式、官员式、学者式、漫画式等等。因收藏了数量惊人的孔子像,1997年,骆教授还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搜集孔子像最多的人”。骆教授曾表示,关于孔子的相貌,史书记载甚少,今天人们见到的孔子形象,均系后世想象而来。而想象的依据,却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位之人的孔子观。正是那张童年时期的孔子像,成为骆教授与孔子及传统文化之间不解之缘的起点,这一缘分已绵延超过80载。
期间,他自撰、主编、参编了超过120本关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论著和资料,发表文章1000余篇,其中不乏《孔学研究》《孔里论孔》《孔子与论语》《孔儒春秋》等经典之作,其主编的520万字的《中国孝文化研究集成》也已出版发行。骆承烈教授深知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被现代人所接受和传承。因此,他积极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撰写、主讲或编导了《文化巨人孔子》《孔子与儒家思想》《三字经》《演说论语》等多部关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专题片和教学片4600多分钟。这些作品形式多样、制作精良,内容详实、讲解深入浅出,充分利用了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平台的优势,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地域、跨文化传播,成为国际上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传播文化 引领自信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期间,于曲阜孔子研究院召开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当时已年近八旬的骆教授作为孔学学者,向总书记汇报了孔学、儒学研究。他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并首次提出“加强文化自信”。他的观点得到了总书记的高度认可,这次汇报也成为推动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汇报完不久,骆教授便受中央党校音像出版社邀请,到北京参与“加强文化自信”的录制,后分作三集向全国发布。
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各种文化活动、学术研讨会相继展开。骆教授不仅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学术顾问,孔子文化全球传播委员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河南、沈阳、马来西亚等地孔子学会及三十多个学术团体的顾问、名誉会长、会长等;同时,他还积极投身于文化交流活动之中。在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就中华传统文化、孔子思想、孝文化、儒商、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作学术报告数百场,并多次前往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进行讲学及学术交流,将儒家文化的智慧与魅力传播到世界各地,其足迹遍布全球,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此外,骆教授还拿出许多精力做中小学、幼儿园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曾联合北京、上海四位教授公开发表五教授学国学“经亦求精”宣言,认为一定把最好的文化最精练地教育孩子。被国务院幼儿园聘为国学首席顾问后,三年内与园内老师共同编了培养现代儿童的《幼儿规》,并在全国实验推广。如今,“加强文化自信”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激励着每一个人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而骆教授的向总书记的汇报,则成为这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起点,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中。
牢记使命 老有所为
骆教授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1958年获“山东省先进生产者”称号;1992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国际文化名人”称号;1997年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收藏孔子像最多的人”;2008年获国务院六部委“全国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2014年由其执笔刻石的“新编二十四孝”再获吉尼斯世界纪录;2015年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教育界最高奖项“烛光奖”;2017年荣获“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济宁市师德典范”称号…… 即便众多荣誉傍身,但九十岁高龄的骆教授仍在力所能及地写作、宣讲,老有所为。在市教育家协会一行探望他时,他慷慨地将近期出版的《乐山集》(上、下册)赠予了参与活动的每一位来宾,以此分享他的学术成果与心得。他说:“我是孔子家乡大学的一名老师,决心一生研究孔子、传播孔子文化,为文化强国尽到自己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命不息。”
骆教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教育家精神,什么是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他那种时不我待、不服老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学不断前行;他那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他是一座教育的丰碑,永远屹立在杏坛之上;他是一位光辉的楷模,永远照亮着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前行之路。
(撰稿:济教协办 李蕴 李昌杰 审定:刘宝之)
原创文章,作者:jiaoyujiaxiehu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njyj.net/archives/3011